书架
倪红宁孝原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隆冬的太阳老大,却像裹了厚实的棉被,热气散发不出来,刺骨的寒风往人的领口袖口裤管里钻。穿军大衣的少将军官宁孝原不感冷寒,他身边有团暖火,赵雯在他身边。

赵雯领他参观竣工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参观的人好多,有人在碑前留影。蓬头垢面衣襟褴褛的疯子老叫花儿从他两身边走过,他手里拿着个补了缺角的青花瓷碗,嘴里念念有词:“碑垮了,碑好了,好不好都好……”赵雯喊:“疯子,等等,给你钱!”老叫花儿转身伸手。赵雯给了他几张法币。老叫花儿收了法币走:“吃沙利文……”宁孝原笑:“他晓得沙利文。”赵雯说:“今天我请你吃沙利文。”宁孝原好高兴。

这八面宝塔状盔顶形的高碑雄指天云,比先前也在此处的“精神堡垒”壮观,四围的房屋显得矮小。与碑交汇的民权路、民族路、邹容路上人流熙攘,耐热又耐冷的忙工作求生活的重庆人来去匆匆。

赵雯穿灰呢大衣,领宁孝原围碑巡看:“这碑建好后,我写过一篇报道。你看,这碑是钢筋混凝土的,有碑台、碑座、碑身、碑顶,高27米半,共有八层。”

宁孝原仰视:“比原先那‘精神堡垒’高。”

“就碑台、碑座、碑身、碑顶来讲,跟‘精神堡垒’差不多高。你觉得高,是因为碑顶安装了灯架,灯架有4米。灯架上有风向标,风向标有3米,总高度是36.1米。”

“赵工的女儿就是了解得清楚。”

“我还是记者。”

“双料。”

“当然。”

两人说着,随人流登八级青石台阶。

赵雯说:“这台阶四面都有,方圆有20米宽。”

宁孝原四看,台阶间植有花草:“这花圃修剪得好整齐。”

“四面都有花圃,共有8处。”

“安逸。”宁孝原笑,抚摸光洁的石阶,“水磨石的。”拍打伸向碑顶的石柱,“上好的青石。”

赵雯点头:“这碑就是靠这8根石柱支撑的,石材是用的北碚的峡石。”

“北碚的峡石啊,可以。”宁孝原围碑转,细看镶嵌于碑座护柱间的石牌,分别镌刻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明定重庆为陪都令》;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撰写的《抗战胜利纪功碑铭并序》;国民政府主席兼重庆行辕代主任张群撰写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重庆市市长张笃伦的题词;市参议会的题词及未署名的文章,“嗯,有纪念价值,却是不全。”

赵雯笑:“是不全,抗日英雄宁孝原的事迹就没有刻上去。”

“就是。”宁孝原笑,收了笑,“正儿八经说,八年抗战是全民的抗战,是国军的正规军、地方军、杂牌军的抗战,是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的抗战。”

赵雯补充:“从九一八算起,有十四年的抗战,是国内外有血性的华人的抗战。”

宁孝原点头:“是你爸爸他们那些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抗战,是‘精神堡垒’和这纪功碑的设计者、建造者的抗战。”

赵雯盯他:“嗬,你这武夫还有政治头脑。”

“当然。”

“得意。”

宁孝原哑笑,巡看碑的八面棱柱,欣赏白水泥饰面的碑身,见每间隔的一面都有5个钢筋混凝土的花窗,共有20个。转到碑朝民族路一面,仰视刻在光洁的峡石上的“抗战胜利纪功碑”七个鎏金大字,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重庆市市长张笃伦”:

“这字要得!”

“四川才子赵熙写的,他是晚清翰林院的编修。”

“难怪。”宁孝原点首,仰看碑顶的‘四面钟’,看镶嵌与钟之间的海陆空军英勇抗击日寇和后方民众支援前线劳绩的4幅浮雕。

赵雯说:“为了这‘四面钟’,想了不少的办法。重庆造不出来,又买不到,就去跟民生路那‘若瑟堂’的神甫借,别个洋人不给面子。跑去上海也没有办成。后来,通过南京天主教的大主教出面,才在一座法国的天主教堂找到了这钟,是机械钟,已经用了40多年。”

“古董啰。”

“古董钟,四面各行其是,快慢不一,不准时,时不时还停了。”

“听说了,就有了水流沙坝的重庆言子:纪功碑的钟--各走各的;纪功碑的钟--不摆了。”

两人都笑。

碑座的护柱间有进入碑内的两道门,门框门板均是楠木制作。他俩随参观的人群排队进门。宁孝原的眼睛不够用。碑的内壁涂抹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