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借来僧袍张和尚王丽英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借来36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借来36

20161106增删

来之前,我去看他了,没有碰面,他去东港市了。

射出惊羡的光芒,扯下围裙,抛向空中,伸手接住,张和尚说:大师一心向佛,不拘一格,在大理寺及佛界,乃至书法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活动频繁,自然不必说。你我,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挖空心思,在所谓的理想泥沼里挣扎,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今天,你来了,不谈别的,不说你的工作,不说金陵,也不说我的佛学院及食堂,不喝酒,也不吃荤,

点点头,提水壶,倒水,端碗,喝一口,放下,王大鹏说: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说生活,不说人之常情,不说女人,不说父母亲,那说什么。

在少林寺打杂的几年,一心向佛,苦读经书,心灵起了老茧,越来越充实,脚踏实地,越来越厚道,堪比门口的城墙,寺院文化影响他,他影响身边的人。在少林寺的时候,偷偷地跑到对面的佛学院去旁听,跟寺庙里的僧侣借僧袍,跟佛学院的学生的闲聊瞎扯。师父器重他,看好他敢于说真话,给他一个法号----真话和尚。不苛求,奉劝他还俗,让他回归社会,让他去大学读书,让他承包食堂,让他娶妻生子,他回报师父,从打杂到监院,一晃十几年,开发豆制品,改善生活,寺院深深,青灯孤影,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红烧肉,只有吃豆制品和蔬菜,为了豆制品排骨,他经历无数失败,没有气馁。在佛界之外的人看来,寺院深不可测,五味俱全。祈祷忏悔,又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变就变,没有不变,只有变没了。之前,受苦,家里困难,娶不到老婆,走投无路,才当和尚,现在,人到中年,不当和尚,娶妻生子。之前,妈妈哭得泪人一样,师父说他六根未尽,不收他。往事历历在目,不放纵半点,活在寺院文化中,像在泥沼中挣扎。现在,师父搬出大雄宝殿,他承包食堂,妈妈在家颐养天年。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的是豆制品,最想去的地方是大雄宝殿。他不敢去那里,尤其承包食堂之后,几次路过那里,都是不入。他过着二点一线的生活,从食堂到家里。从家到食堂。之前他没有朋友,因为居无定所,即使有兄弟姐妹及亲戚也和没有差不多,因为大家都在外。在徽州,能说得上的话的人不多,数王大鹏最谈得来。在金陵,能够说得上话的人更少,除了大师之外,没有别人。现在,他活动半径扩大了,因为有车子了。在徽州,原点不是家,而是佛学院,即使有原点也不能释怀,因为时不时想起七里庄。事实上,以七里庄为原点,那是不可能的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以金陵为原点,那是有可能的。没有原点就没有方向。原点不是唯一的出发点,而是人生轨迹的出发点之一。出发点也叫起点,有起点就有终点,如果没有终点,那么永远在路上。即使起点不同也不能没有起点。即使出发点不同也不能没有出发点。王大鹏至少有二个起点,一个是徽州,另一个是金陵。之前,徽州是起点,也是终点。现在,金陵是起点,终点尚未确定,他在路上。

王大鹏在金融公司上班,周一至周五在金陵,星期天回徽州,不是因为两地挨得近,而是因为家底殷实及妈妈的要求。爸爸在上班,妈妈退休在家。独生子女,宝贝疙瘩。事实上,王大鹏和王丽英有共同语言,他们都是徽州人,生在工薪家庭,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在蜜罐长大,子承父业,在单位上班,顺理成章。70年代出生的人,不是70后,而是自由自在的一代。没有张和尚那样的经历,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不知道什么叫贫困。不知道农村,不了解农民,农民工。王大鹏有过寺院生活,为了身体强壮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