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1949开国大典实录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忙碌的“庆典工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建国前的天安门广场,没有现在50公顷这么大(这是在1959年十年大庆时扩建的规模)。当时的广场在天安门前,包括南面中华路(千步廊)全段在内和东、西三座门之间。天安门南、北两面红墙,有的墙体倒塌,有的墙面剥落。中华门内杂草丛生,垃圾堆得高过墙,一片荒芜景象;天安门城楼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开国盛典,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于1949年8月9日~14日召开。会上作出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政府责成建设局提出迎接开国大典、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工程计划,要求必须在9月底以前全部竣工。为此,建设局立即行动起来,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完成这项全民关注的政治任务。

天安门广场修整工程主要包括:在天安门前开辟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广场,清除广场地区垃圾渣土和障碍物,平垫碾压54000平方米的广场;修缮天安门城楼作为主席检阅台;修整粉刷天安门和城楼建筑、修整广场四周红墙;并要在玉带河前,东西两侧搭建两座临时贵宾观礼台;修补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的沥青石碴路面1626平方米;美化天安门附近环境,种树、种花、种草……

为了确保在一个月内完成这项光荣艰巨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和北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国庆筹备领导小组,负责人有:政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致祥、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市政府责成建设局承担这项任务。

建设局很快就提出了“迎接开国大典、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工程计划”,于9月1日开工,全局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都以开国大典工程作为全局的中心工作,副局长赵鹏飞亲任现场工程指挥,集中主要技术干部和绝大部分施工工人519人,又调去完好的工程机械,蒸气压路机9台、筑路机1台配合施工,昼夜奋战。

北平各界人民纷纷主动支援,争先恐后地为新中国的诞生作贡献。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平市筹委会发动团员和青年5710人,于9月9日下午到天安门工地劳动,填平300多个大坑……建设局的职工更是忘我劳动,克服困难,终于在9月30日前完成广场修整工程。

开国大典工程中,升旗工程是中央领导、市委和市政府最为关注的。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曹言行,副局长赵鹏飞选定全局技术最好的高级工程师林治远为升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并以他所在的企划处负责设计工作;由负责道路工程施工的三科、工程总队、车辗厂等单位配合施工;局人事科负责选调干部和现场保卫。

在企划处研究升旗工程时,赵鹏飞和林治远曾设想旗杆可与天安门城楼一样高,经测量为35米。林治远亲自到本市有钢管的单位选材,在市自来水公司只选出4根直径不同而可套接的无缝钢管,没有更大直径的钢管了,连同旗杆底座全高只有22.5米,限于时间紧迫和当时的条件,为确保工期,立即向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