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舛宋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三章:落地生根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远就策马出门,开始了一天的操练。

  这最初单是训练控马之术,虽说马儿操控并不复杂,但也不比自己的双脚,真要做到身随意动,直如两腿行走一般精准灵动,却又需要狠下功夫不可。

  好在宁远自返回苦竹的一路,便开始留心练习,闲暇时间也多向曹魏二人讨教。加之他聪明绝世,天赋极高,不管是身体协调还是头脑的反应,更非常人可比。所以学起来可以说是进展神速,不多几日就能放开双手纵马疾驰,即使是全速之下左窜右绕,身形也是丝毫不乱,直如钉在马背上一般稳固。

  而在射箭的功夫上,宁远所表现出来的天赋,更是让这全军上下无不侧目。一来可能是他的臂力委实惊人,不仅开弓稳如磐石,更是连放数百箭都不觉疲倦。

  其二则在于他对空间、距离甚至风向的把握都惊人的准确。而且应他的要求,曹文宏特意找了军中最善弓马的一名将官做他的教练。

  此人名唤常寅,原是淮西人士,早年曾游历西北,跟着党项人做贩马入川的营生,因此与时任金州戎司的都统制张实颇有往来。后来入川的道路渐为蒙军所断,这贩马的营生也难以维系,便索性投效大宋,靠着早年贩马助军有功的缘由,经张实保任做了这金戎司的马军队正。

  由于自西北贩马入川的路途,无不是高山深涧,盗匪乱军丛生之地,所以这弓马技艺就是看家吃饭的本领。因此在这利州一路,若论骑射功夫,怕是无人能与他一较高低。

  可以说找他做宁远的弓马教头,也算是颇为合适了。且曹文宏因怕他不愿尽心用命,还特地送了好些上好的茶药绸缎与他。如此这般,常寅自当是欢天喜地,每天竟早晚陪着宁远操练,从旁点拨,用心教他如何搭箭、张弓、用力和瞄准的技巧法门。

  就这样一个月下来,且不说光弓就拉断了三张,仅箭术一样,宁远居然已经达到去四十步以内,张十弓有八九箭都直中靶心的地步。如此超凡的天赋,不禁令常寅惊骇万分,佩服无比。

  毕竟那时的弓没有观瞄装置,更不会有什么稳定的弹道可言,要说射术精湛,全凭放箭者对距离,位置,空间和风向风速等因素的把握。以及对手中弓箭性能,瞄准的感觉,搭箭扣弦的技巧,张弓力道与撒放过程的控制与把握。

  需做到前后配合无误,相辅相依,直到身体与意念浑然一体,才能精准无误。这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更需要特定的天赋相合,若想出类拔萃,非如此不可。

  所以在那个时代,弓手的训练难度最大,所需耗时与成本也最高,而要成为一流的弓骑手,则更是难比登天,非经年累月的刻苦用功不可。通常情况下别说是命中靶心,十箭能有三四箭上靶已是绝佳的水平。而像宁远这样,不光常寅做不到,这天下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自然这一个月的陪练下来,常寅的心态早已大改,对宁远只剩五体投地的钦佩。

  而弓马技艺初成,接下来便是骑射功夫,初时宁远尚不以为然,当他真的开始上手时,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在马上开弓,这用力的感觉和站在地上是完全不同的,由于马匹在运动,这腰部随时都要用力平衡,而双腿又需夹紧马肚,以防跌落。所以在搭箭张弓时难免就要受到掣肘,而且马匹又在运动当中,身体自然就是忽上忽下,这对于瞄准来说更是大加阻碍。

  难怪乎在当时,就算是最精锐的部队,每到春秋阅习之际,尚免不了有骑兵带甲张弓而不能发矢者。以致于每去二十步远,射十箭能有三发中靶者,都算为第一等优异了,由此可见这骑射之难。

  当然常寅自是卖力教导,如何在马上张弓发力之法,其中的技巧要点无不尽心点拨,宁远学的也快,十天的功夫下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